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红人物网红人物
盛中国的三任妻子是谁,盛中国娶过几任妻子
2025-07-20 21:33:49网红人物0人已围观
简介
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盛忠国.源地图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民族小提琴独奏家,盛忠国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
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盛忠国.源地图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民族小提琴独奏家,盛忠国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
周末法治记者文摄
至今,包惠乔还非常清楚地记得一件事。在她和盛忠国的一次合作演出中,盛忠国的小提琴演奏在一个高难度的技术片段上“失控”。虽然现场的观众听不到,但她却清晰地感受到了。她心里有不好的预感。"他的精神创伤已经发作了。"盛忠国死后,包惠乔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78岁的钢琴家鲍慧乔,现为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副院长。她所说的“创伤发作”指的是盛忠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的伤。这影响了盛忠国,他在晚年坚持在舞台上表演。
包惠乔不是唯一一个能听到这种“失控”的人。在盛忠国庞大的观众群中,慕名而来的青年艺术家们已经听出了一些“破绽”。他们批评甚至嘲讽盛忠国的表现。音乐策划人李宁(化名)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年轻人对盛忠国有很多误解,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他过去的辉煌和成就。近年来,他在《盛忠国》中策划了许多演出。“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为的就是再听一次盛忠国的表演。”在李宁看来,盛忠国的音乐已经深深地留存在这些人的心里,伴随着他们的时代。
"他们买了一张情感票."李宁说。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盛忠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象征。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民族小提琴独奏家,他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宋《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盛忠国演奏了几万遍,是那个时代最响亮、最有力、最激动人心的音乐。
9月7日,用《梁山伯与祝英台》陪伴人们走过激情岁月的盛忠国去世,留下了“盛世中华”的旋律。
一个时代的声音
上世纪50年代,包惠乔和盛忠国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当时她为盛忠国伴奏。这么多年,她和盛忠国一直在一起表演,她见证了盛忠国事业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1978年,盛忠国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文艺刚刚解禁的北京舞台上“上台”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只能打《红灯记》和《黄河》。”魏豹说。此后,盛忠国在60年代开始演奏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苗岭的早晨》 《新疆之春》 《牧歌》 《金色的炉台》 《人民日报》等许多小提琴作品又卷土重来。
1979年是盛忠国名声大噪的重要一年。今年,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访问了中国。在北京红塔音乐厅举行的访华音乐会上,梅纽因和盛忠国在中央乐团的帮助下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当时盛忠国用的是80块钱买的二手琴。但这场演出让盛忠国成为了梅纽因的“黄金搭档”,梅纽因也称盛忠国为“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最佳合作者”。
第二年,盛忠国出国了。1980年,根据中澳两国文化协定,盛忠国赴澳大利亚,在5个城市举办了12场音乐会,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小提琴家,他带出了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音乐,对中国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外界知道中国音乐开始复苏,从‘文革’的灰暗时代走出来。”魏豹说。103010等官方媒体称,此行标志着新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正式进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领域,并称盛忠国为“新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领军人物”。
从此盛忠国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受邀在香港、澳门举办个人演唱会,开始了33,354年的环球巡演,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多个国家。盛忠国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辉煌期,各种赞誉接踵而至,“中国的梅纽因”、“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最有魅力的小提琴家”…
正是在这个时期,盛忠国成为所有中国小提琴学生的艺术指路明灯。很多80年代脱颖而出的年轻小提琴手,出国前都来找他上最后一课。
苏,1988年出生,新生代小提琴演奏家。她父亲在70年代末受盛忠国教导。9岁时,她跟随父亲来到北京音乐厅,第一次听到盛忠国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
“盛老师在台上兴高采烈,曲子弹得很好。我当时太小了,哭了。”苏向记者回忆,当时她把盛忠国视为心中的标杆和偶像,决心在小提琴演奏上有所建树。
在新浪微博上,一位网友贴出了25年前盛忠国在四川大学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当时的钢琴伴奏是盛忠国的未婚妻濑田裕子。为了“抢到”盛和的亲笔签名,他在学校礼堂外排了近三个小时的队。
乐评人卜大伟评价说:“在一个历史时期,他迅速填补了国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空白,主动让国内观众听到了大量的中外小提琴经典作品。他是中国小提琴界公认的巴赫权威,他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让群山停驻。他的《新疆之春》 《牧歌》 《思乡曲》被人模仿,他的《梁祝》成为作品诞生以来的又一个权威解读版本。”
从此,盛忠国打开了日本的演出市场。从1987年开始,盛钟国每年都会在日本举办个人演唱会,日本甚至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盛钟国粉丝”群体。更重要的是,他也收获了爱情。
网友提到的濑田裕子,后来成了盛忠国的第三任妻子。
1987年,盛忠国计划在日本举办个人演唱会,需要找一个
位造诣高深的钢琴家为其伴奏。盛中国的经纪人向他推荐了刚刚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毕业不久的27岁的濑田裕子。当年3月28日,盛中国和濑田裕子第一次成功合作。从此两人成为越来越默契的搭档。
1994年,盛中国与濑田裕子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他们继续联袂演出,在无数次的音乐会上,盛中国与濑田裕子向观众完美地呈现了何为“琴瑟和鸣”与“天作之合”。
盛中国生前接受采访时,曾称他有机会获得美国绿卡和日本国籍,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那时候的涉外婚姻,许多人会借机加入外国国籍。但我和濑田裕子婚前就达成共识,我永远不会加入日本国籍。我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对此,鲍蕙荞感受深切,“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因为我们不管是弹钢琴还是拉提琴,共同点就是都想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虽然已经这么老了,但还是不忘初心,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都很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从小受到国家的培养,心里面就是很执著,愿意把我们受到的培养都奉献给祖国”。
尖子生盛中国
鲍蕙荞认为,盛中国一生的艺术成就是在中国,他为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他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绩,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国家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勤奋练习。
盛中国出身于音乐世家。母亲朱冰从事声乐;父亲盛雪也是一位“乐痴”——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炮弹轰炸下躲进防空洞,也坚持拉琴,随后成为享有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盛中国的父母养育了11个孩子,其中有10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9人拉小提琴。根据朱冰在回忆录《我的故事》中的叙述:“1984年,中国的音乐界出了一件盛事。一个家庭的3代人12把小提琴,同时出现在一座舞台上正式演出。这个家庭就是盛氏小提琴之家”。
作为“盛氏小提琴之家”的长子,盛中国从小就流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是父亲盛雪的重点培养对象。按照鲍蕙荞的说法,“他的名字也比较好,叫盛中国,这个名字对他的一生可能就定性了”。
盛中国曾说,他接受到的胎教“都是听爸爸拉琴”。刚走出襁褓,他就能手拿两支筷子模仿父亲作拉琴状,嘴里还能哼唱父亲练习时的曲子,甚至连父亲拉琴时的神态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一幕,成为“盛氏家族”每逢客人拜访时的保留节目。
4岁时,盛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把真正的小提琴。次年,他开始了以父为师的学琴生涯。
凭借基本功和勤奋,盛中国在13岁那一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正式接受学校的音乐教育。
那是一个崇尚进步的时代,在学校,尖子生格外受关照。“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我们这一代人,都特别受到国家、学校的培养。那时学校好像有一些措施,对尖子学生给予了一些非常优惠的条件,比如,我和盛中国,都有独立的琴房。如果不是受到特殊的照顾,我们的琴房都是几个人共用的,按我们的说法就是要‘排琴点’,按顺序轮着使用琴房,但是我们几个尖子学生得到了学校的特殊照顾,大概到高二、高三的时候,我们就有自己独立的琴房了,随时可以练。”鲍蕙荞说。那时,她经常看到盛中国独自一人在琴房里练琴,夜深了才回宿舍。
“如果在15岁或16岁阶段能得到足够多的练习,那么对于音乐水准的提高将有很大帮助。”鲍蕙荞说,恰好彼时国家重视艺术发展,学校也能提供充分的培养,他们这一代人才成长起来。盛中国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重视艺术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并选派艺术院校的尖子生前往苏联学习。据鲍蕙荞介绍,那个时代,音乐教育比较丰富,“不但是我们走出去,别人也在走进来,钢琴和小提琴领域都有苏联专家和留学生来中国”。
1960年,盛中国、郑小瑛、殷承宗等人,与其他297名学生一起,由国家公派去苏联留学。盛中国被选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列奥尼德·柯岗。
盛中国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中介绍:“1个国内的大学生需要12个农民,面朝黄土头顶烈日,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来养活,12个农民加在一块来养活1个国内的大学生。可一个留学生需要国内的12个大学生来养活。12乘以12是多少?太多了。”
在那4年里,盛中国学到的不仅是小提琴,还有对人生的理解。因此当老师说“你是个天才,你是属于世界的”时,盛中国回答:“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世界的音乐舞台,我的根在中国,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和文化。”
1962年,盛中国在莫斯科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获荣誉奖,受到比赛评委会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好评,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之一。
两年后,盛中国回到中国,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
最张狂的时期
盛中国本以为能让“根”在祖国扎得更深,没想到他却经历了人生的大湍流。
在“文革”前夕,一场在国内举办的纪念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音乐会,让盛中国卷入风波。有人故意问他“拉的是什么感情”,盛中国作答“资本主义感情”。幸好当时芬兰大使、文化参赞等一行人都来听音乐会,认为盛中国的演奏水平不错,当场给他赠送了一个巨大的花篮。
有人希望这场音乐会还能在国内再演一次,但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场音乐会成为了文革前的尾音,随后到来的,是西方古典乐在中国的10年荒漠。
在鲍蕙荞看来,这是一场“文化艺术的浩劫”。“什么都不能演奏了,只有在音乐剧上还能演《黄河》《红灯记》。”鲍蕙荞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盛中国被牵连到所谓的‘反革命小集团’中,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盛中国来到五七干校,从此他的工作从拨拉乐器变成了侍候庄稼。
他每天要插秧、起猪圈,还要挑60担水,从别的地方运来大粪施肥。干完活后,当其他人在床上休息时,盛中国却带着琴,去后山的果园中练习。在琴声中,他找回了自我。
盛中国觉得,去果园练琴、睡前看一段“成语故事”、拿笔写字等,是“在和他们抗争”。他曾回忆:“那个时期是我活得最张狂的时候。你们不承认我,我承认我自己。”
“逆境最能锻炼一个人!在五七干校的时候,许多人因为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垂头丧气,而我,把劳动服披在西服外,把裤子扎到靴子里,看上去依然干净挺括、精神抖擞。有的人说我讲究吃穿,其实我是在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艺术家是传递艺术的使者,这种传递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盛中国后来接受采访时如此回忆自己的“文革”岁月。
但在鲍蕙荞看来,虽然“文革”的经历让盛中国成熟了不少,但他在当时所经受的打击、屈辱和压抑,给他的小提琴演奏之路留下了不可承受的后遗症。“在‘文革’前,他在艺术上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文革’后,他的演奏其实是受了一定影响的,因为我给他伴奏时发现,他有些片段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变得很快。手脱离了自己的控制。”鲍蕙荞说。
鲍蕙荞记得,盛中国对自己说过,这应该是在“文革”期间,被批斗时受到了影响。“他没有办法达到更高的层次了。”鲍蕙荞遗憾地对记者说,“因为人在一个阶段受到打击,会非常紧张、屈辱、压抑,这对他的表演肯定会产生影响,但是观众看不到这个影响,只看到他演出更多了,更有名了。”
左手长在琴上,右手血脉流入弓里
从“文革”中走出来的盛中国非常注意修饰自己。在所有人的印象里,盛中国的衣着是非常考究的。
《光明日报》记者刘茜曾数次采访盛中国,在她的记忆里,盛中国永远穿着熨烫妥帖、线条简洁的礼服,加上一头打理的一丝不苟的卷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10岁,甚至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盛中国还特意穿了一条粉色的裤子。“他当时看我很年轻,就在思考怎么样搭配出活力。”刘茜说,那时候,盛中国已经67岁了。
李宁也在很多场合目睹过盛中国对着装的讲究,“但并不刻意”。他称盛中国是“时尚达人”,不论是盛装出席,还是随意搭配,都是引领时尚的模范。
盛中国曾对李宁讲述过衣服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某一天,盛中国的情绪低落至极点,听唱片、拉琴都无法排遣,想半天后决定洗个澡,再穿上他最喜欢的衣服,开了瓶啤酒,突然感觉神清气爽起来。“他说一定要有一套自己喜爱的衣服,穿上之后心情很愉快,也会给人展现一种光彩。”到现在,李宁依然记得盛中国在讲“衣服的重要性”时,是那么的神采飞扬。
在很多人眼中,舞台下的盛中国会享受生活,也懂得经营生活。盛中国喜欢收藏,李宁觉得这和盛中国艺术上的追求是一样的。“他不注重钱,他喜欢艺术。”李宁说。
“他的家中充满了各种小情趣,他不是古板乏味的人。他收集古董之类的藏品,虽然很多都是赝品,但是他喜欢,当然,眼光不够是另外的问题。我听一些内行的人说他是很容易上当的,但还是能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鲍蕙荞说。
在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年轻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刘霄心目中,“盛老师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让他高山仰止,但在生活中,他却能真切地感受到盛中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盛中国因心脏病住院,当刘霄提出要去医院看望时,被婉拒了,“也许盛老师不想让我们见到他憔悴的样子,他希望留给年轻人的印象,永远是舞台上那个自信的演奏家,校园里温暖阳光的盛老师,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盛中国”。
9月7日早上,鲍蕙荞突然特别想去看看盛中国,但盛中国的手机和座机一直没有被接听。当晚,鲍蕙荞从钢琴家刘诗昆那里得到了盛中国逝世的消息。这成了鲍蕙荞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盛中国曾总结过一句话:“要让左手长在琴上,让右手的血脉流入弓里。”鲍蕙荞就见过那只长在琴上的手。在他们演出之前,她常常注意到,盛中国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个安静的地方练琴。“小提琴在乐器里是比较难掌握的,不练习是不敢上台的。”鲍蕙荞对记者说,“他生病之前一直在演奏,没有一刻离开过小提琴。能够在年龄比较大时仍坚持演奏,一个是基本功好,一个是他特别热爱演奏艺术。所以他非常勤奋,从未离开演奏。”
如今,这个一生钟爱艺术的“小提琴排头兵”已经离人们而去了,属于他的音乐时代就此结束了,但他留下的盛世中国的旋律依旧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责任编辑:高恒涛
Tags: 网红人物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