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红八卦网红八卦
关乎于是什么意思(“词”的别称是什么)
admin2023-12-18 03:32:18网红八卦121人已围观
简介大家好,关于关乎于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词”的别称是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一、13是一个什么数啊,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呢。谢谢12+1上千年以来,13已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也许是因为人类自古就是利用自己的十只手指和双脚脚趾来学
大家好,关于关乎于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词”的别称是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13是一个什么数啊,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呢。谢谢
12+1
上千年以来,13已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也许是因为人类自古就是利用自己的十只手指和双脚脚趾来学习数数的。12是个能被掌控自如且容易除尽及分配的数字,因
此比它大的数字就变得望而生畏及难以把握。
――“选一个数字”《纽约时报》(1963年10月)
在最流行的关于13的理论中有一个理论根植于数学原理。由于12被长久看成是完整或完美的化身(奥林匹斯山上有12位神,黄道有12宫,一年有12个月、耶稣有12位使徒),所以“12+1”被认为是“完美加上一”,变成一个不确定、难预测的数字。从而引发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何12是完美的化身?在此,有一个相关的理论可以来为我们解答这个疑问:远古人类开始学算术时,便是用十只手指再加上两只脚做为总数12来计算的。12在远古时期是计算单位里最大的单位,我们的文明长久以来保留了这个具有局限性的古代烙印。倘若接受这样的说法,那么由“最后的晚餐”所产生的“不吉利13”的迷信只不过是早期人类信仰的延伸和投射。
我在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布赖特的著作《盛行的迷信》(1925)中查到了这个理论的最早记录。在假设远古人是利用手指学习从1数到10之后,布赖特却不认为他们“能够心算11和12。这个计数方法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进步,但也许远古人类是可以‘想到’他的两只脚,左脚是11、右脚是12。”因此,布赖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13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却是一个概念不清的字眼,一个象征着任何12之外的事物。对于这些野蛮无知的古人而言,他们的思维就和今天的动物一样,对任何无法预估的事物,他们即刻就会有濒临危险之感。13并不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而是一个宿命的数字,因为它含义模糊,让人充满了不确定感,以及不可想像的未知,因此,对一位和平爱好者而言,这是个应该避免的数字。”
当然,没有任何人能够证实人类最初是如何学习算数的。但是,现代人类学家在尚存的文明里发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仍有文明在延用“身体算数”的计算体系;但是却没有发现这种“十只手指与两只脚”的算法,也没有发现他们对超过12的计算有任何的困难。根据《国际数字学历史》一书记载,在19世纪末期,多罗斯海(TorredsStrait)上的岛屿居民还保存着利用身体算数的方法,此方法可以算到33,而13是用右手的大姆指来代表,每一个脚趾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数字。(这个办法看似很有道理。如果你能用手来算数,那么你也很可能可以用你的脚趾来算数。)新几内亚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则完全忽略了脚趾的作用,他们只用上半身来数数。前者是将左眼算作13;后者是将胸膛算作13。在所有用“身体算数”的文明里,几乎没有人把13视为重要或特殊的数字。在《盛行的迷信》一书中,作者从他对“不吉利13”的数学分析中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不吉利13”的文章都是一种幻想臆测。书中写道:“13是一个宿命的数字,是一个人人惧怕和逃避的数字,因为无人能探索出这个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无边无际的未知!”既便如此,至今十只手指和双脚计算理论还在各大报纸杂志以及百科全书甚至网站上被重复讨论和谈及。
波杜尔天神(Baldur)之死
到底迷信起源何处?倘若真有答案存在,那肯定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久远年代……早期的基督教人士把矛头指向了“最后的晚餐“,在这个晚餐上犹大是第13位客人。但是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的远古时代,挪威的神话集里就提过一次有许多天神参加的晚宴,但却被一个名叫罗基(Loki)的魔鬼所破坏,他当场用一把有毒的弓箭射杀了其中一位天神,于是天庭里一片骚乱。
――出自“第13层楼有人住吗?”
《纽约时报》(1977年6月5日)
在“最后的晚餐”说法之前,最引人注目的有关“不吉利13”的证据就是挪威神话里波杜尔天神之死。波杜尔是一位光明之神,是福瑞嘉天神(Frigga)与欧丁天神(Odin)的儿子。福瑞嘉天神是女神之母,欧丁天神是智慧、诗歌之神和战争、农业之神。当波杜尔天神在夜里做噩梦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时,他的母亲便提炼出一种药物让其喝下,并保证世间上任何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无法伤及他。波杜尔天神的“无敌”本领很快成为维哈拉城(Valhalla)新的娱乐项目。维哈拉城是欧丁天神的故乡,位于天神聚集的重地阿斯哥尔(Asgard)。为了消磨时光,也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他们利用波杜尔作为靶子来训练飞镖、射箭、掷石块以及战斧,在其间享受着无上乐趣。波杜尔天神成为众人的偶像,因为每一个战士都梦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战无不胜。罗基是挪威神话里魔鬼的化身。他出于对波杜尔的无限忌妒,于是乔装成女儿身,欺瞒并引诱波杜尔的母亲福瑞嘉天神说出波杜尔身上唯一一个未被庇护的弱点,那就是她忽略了槲寄生树枝,因为她并不认为如此不起眼的植物会对波杜尔有什么伤害。罗基随即迅速用懈寄生木制成一个战矛回到维哈拉城,并且把矛呈给波杜尔的兄弟荷杜尔,他是一个冬日之神,由于平日体弱多病并没有参与过攻击波杜尔的战场游戏。在罗基手把手的指导下,荷杜尔向波杜尔发出了这致命的一击,杀死了波杜尔。
这件事之所以成为“不吉利13”的起源依据,是因为当罗基入侵维哈拉城时,城内聚有12位天神,那么罗基就成了第13位。第一个把“波杜尔之死”与13的迷信联系在一起的参考文献是出现在由E.柯瀚?布鲁尔(E.CobhamBlewer。)所著的《俗语与寓言词典》(DictionaryofPhraseandFable)里,它是19世纪最畅销的一本书,出版于1870年。在“不吉利13”的条目下,布鲁尔写道:“‘13人同桌’在挪威神话里注定代表不祥之兆。因为在维哈拉城里的宴会中,罗基是第13位闯入宴会的客人,而且他杀死了波杜尔!”布鲁尔接着写道:“这个迷信在‘最后的晚餐’里被再次证实其可信性,但是迷信本身是先于基督教的出现。”布鲁尔用挪威神话的例子证明了有关13迷信的起源是早于“最后的晚餐”。自从这本词典问世以来,它已成为一本标准的参考书籍;数以万计的报纸新闻故事,甚至包括2004年的报道内容,都一致认同布鲁尔的说法,宣称以挪威神话是先于“最后的晚餐”的说法来作为“不吉利13”迷信的起源;有些人的想法过于粗枝大叶和缺乏审慎的思考,他们认为这个神话就是有关13迷信风行的发端。
借用波杜尔之死来辩驳13迷信早于“最后的晚餐”的说法,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没人能够有方法确定挪威的神话故事是在“新约”之前就存在。布鲁尔的说法也只是依靠一种众人皆知的假设,任何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必定是来自远古时代,那时有组织的宗教形式还未诞生。然而,第一次有关“波杜尔之死”的神话记录却出现在13世纪的一本由冰岛诗人史诺瑞?史杜卢森(SnorriSturluson)写的名为《冰岛散文诗集》里。当时正是冰岛改信仰基督教的两个世纪之后。事实上,有些学者却辩称,挪威神话里的许多内容与新约圣经有雷同之处,从而反映出挪威神话受基督教的影响颇为深远。
第二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就是,仔细研读《冰岛散文诗集》时会发现,当罗基手拿懈寄生出现在宴会时,现场有13位天神,而不是12位,所以罗基成为了第14位客人,应该称为“不吉利14”。其实在挪威的神话里,并没有提及波杜尔之死故事里的天神数目;但是早在《冰岛散文诗集》里我们就了解到,维哈拉城内建造了12个天神的座位,再加上一个给欧丁的特殊宝座,所以一共有13个座位给13位天神。此外,神话里也未提及在罗基闯入时有任何一位天神缺席,因此没有理由不相信当时在座的已有13位天神。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约翰?林朵教授(JohnLindow)是一位研究挪威神话的专家,著有《天神间的谋杀与复仇:北欧神话里的波杜尔》(MurderandVengeanceAmongtheGods:BaldurinScandinavianMythology)一书。他对以上看法持相同观点:“波杜尔之死”与数字13毫无干系;数字13在北欧文化里根本无重要意义可言。无论是否是布鲁尔让人们对“不吉利13”迷信的起源开始产生误解,《俗语与寓言词典》的巨大成功的确让挪威神话和“不吉利13”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错位关系误导了世人近一个多世纪。
13女巫大集会
在各种报纸和互联网上轮番出现的有关数字13的核心历史“事实”之一就是“13女巫大集会”,这是一个在安息日举行的女巫圣会,通常由13个女巫组成。随着20世纪下半叶的巫术迷信和新异教运动的兴盛,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对女巫的恐惧和憎恶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扩展到女巫的数量上,人们给女巫的人数赋予了消极的含义。在历史上,巫术曾与13有过瓜葛,尽管这个事实的意义已含糊不清。从16世纪后期开始,英格兰有少数关于13女巫大集会的参考文献。
要不是一位英国埃及古物学家玛格丽特?默里(MargaretMurray)致力于英国巫术的历史研究,数字13和巫术之间的关系会一直暧昧不清,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她无法继续前往埃及进行考察。在她1921年出的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书《西欧的异教巫术崇拜》(TheWitchCultinWesternEurope)里,默里对巫术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激进且具蛊惑力的重新诠释。她的创新思想使她不认为巫术审判中的忏悔是在极端的监禁下举行的。而且审判控诉经常会满足受难者的种种要求。就忏悔的表面意义而言,包括“13女巫大集会”,默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魔法式的控诉并不是对外来者的一种群体歇斯底里表现,也不是对政治和宗教迫害的疯狂而无理性的表达;其实它是对一种完整而强大的异教信仰系统的摧毁。她坚信自己已经揭开了“一个至今还未被认识的异教信条、组织、以及仪式……而社会中有很多阶层的人都在身体力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异教,它是“西欧的一个古老宗教信仰”,而且在17世纪依然盛行。
在《西欧的异教巫术崇拜》这本书出版后的一些年里,学院派的民俗学者们彻底颠覆了玛格丽特?默里的理论,他们认为她的著作只是利用有限而疑点重重的证据、矫揉造作的论述以及不充分的推理得出了一个既定的结论。然而这不能阻止《西欧的异教巫术崇拜》对巫术历史的阐述继续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这本书的成功使默里受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邀请,参与编写1929年版有关巫术的条目。默里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向她的读者展示她思想的机会:
“当我们在研究调查中世纪巫术的史料记录时,我们其实是在处理基督教诞生的1200年后还在18世纪的英格兰遗留的异教信仰问题……在英格兰的每一个区都存在这样一伙由13人组成的女巫组织:如,一个首领或‘魔鬼撒旦’带领着12个成员。这个团伙就是所谓的一种‘13女巫大集会’。”
这篇文章在每一个版本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都被收录并被重复再版到1969年,它是一个主要的资料来源,反复重申和证明13女巫集会是由13个女巫组成的。
借助《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本书的名气,默里的著作不仅流行而且也成了20世纪巫术迷信和新异教运动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她认为异教在历经数个世纪之后还毫发无伤地被保留下来,而一个名叫杰拉尔德B.加德纳(GeraldB.Gardner)的诡异英国神秘学者将这一想法推陈出新。他声称他曾接受过最后一个古老异教13女巫会成员之一的教诲。加德纳在1949年用笔名先出版了一本名为《高级魔法之帮助》(HigthMagic’sAid)的书,然而在接下来的50年代里,他连续不断地出版了许多非小说读物,其中有一本是由默里给他写的序。加德纳在这些书里把所谓的巫术异教的教义介绍给了世人,并且倡导古老宗教信仰的复兴,而书中其它内容正如他所说的,就是有关历史了。
玛格丽特?默里的著作在今天仍然给学院派民俗学者带来一种困惑和窘迫,而这根本无关乎她曾经一度是英国民间传说学会的主席以及《民间传说》(Folklor)的出版商――这是该领域最早的学术期刊。该期刊在1994年登载了一篇名为“玛格丽特?默里:谁相信她?为什么?”的文章,旨在使期刊和她誓不两立,让社会不再给予她著作的支持,指责她长期享受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记者、制片人、通俗小说家和惊险小说家”们给她带来的无限声誉,因为他们都是在引用百科全书里的相关内容作为他们文章和著作的主要参考资料。根据此篇文章的估计,默里的思想将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到如今,这些理论还如此之深地渗透在通俗文化中,它们大概将永不会失去其根基。”
假若你是一个正在审阅今天通俗文化参考文献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评价似乎是在做一个保证。比如在2002年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里,“coven”一词就被定义为“一个女巫的集会或聚会;尤其指一个有13个女巫组成的团体。”女巫和13的历史渊源的确在历史上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柯瀚?布鲁尔(E.CobhamBlewer)所著的《俗语与寓言词典》里所虚构的波杜尔的神话历史也是不可小视的,即使它是收录在广泛发行的书籍里的一条飘忽不定的理论,并导致几乎所有世人都相信和接受的一个“有争议的”事实。
新异教的月亮
“星期五,纪念弗雷娜女神(GoddessFreya)的日子,被基督徒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凡是和女性神有关的任何事物都被视为不吉利。13号的星期五据说是特别的不吉利,因为这一天按照异教农历的13个月,是女神的圣日和她的圣数同时出现的日子。(参见“月历”)
――巴巴拉G.沃柯尔
《女性神话和私密的百科全书》(1983)
新异教主义从另一个有关13的迷信那里汲取了灵感,也就是自然界里最出名的循环13,而它根本不是学术上所说的13。月亮在每一个阳历年里会阴晴圆缺12.41次,这在早期人类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古人的历法体系里,阳历的日期中还带有13个月的月运周期。在有些文化里,月亮总是和女性、月经以及生育相提并论。由于这些联系,许多20世纪的异教徒们,尤其是那些对女权运动抱以浓厚兴趣的人认为,不吉利13来源于基督教的兴起。他们辩称,父权制的基督教主要经由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创造了对13的迷信,然而他们将其作为破坏女性异教信仰体系的一种手段。这个理论是基于一种假设,那就是教会有史以来都把13描绘成不吉利的数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怂恿过公众将13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事实却与人们所认为的恰恰相反。
圣殿骑士
“1307年的一个13号星期五,所有居住在法国的圣殿骑士被逮捕……到了夜幕降临之时,15000人都被套上锁链,13号星期五作为一个在日历中最最不幸和不祥的日子,在人们的脑海中的地位变得越加独特而牢不可破。”
――格雷厄姆?汉考克
《符号和标记:寻找失落的方舟》(1992)
另一个关于不吉利13的来源是始于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和克莱门特教皇五世在14世纪初对圣殿骑士的镇压。圣殿骑士是在1118年成立于耶路撒冷的一个修道士武装力量,他们的任务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保护基督教朝圣人员。在后来的两个世纪里,圣殿骑士变得超乎寻常的强大和富足。由于受到他们巨大势力的威胁以及对他们财富的贪婪,菲利普国王私下于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逮捕了所有的圣殿骑士,而克莱门特教皇接着在1312年的13号星期五联合菲利普国王也下令逮捕了所有欧洲的骑士。骑士们所受到的指控就是亵渎上帝和巫术迷信。圣殿骑士还被指控犯有多种罪行,其中包括拒绝耶稣、庆祝女巫的安息日、同性恋、朝拜恶魔以及扼杀婴儿等罪。鉴于指控的内容和指控者的权威性,圣殿骑士遭遇到可怕的惩罚是不足为奇的。仅仅在一天之内,就有59名圣殿骑士在巴黎以外的一个地方被活活烧死。这样的摧残和酷刑持续了好几个月。1314年,当圣殿骑士的伟大领导人雅克?德?默理(JacquesdeMolay)被烧死时,圣殿骑士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从那以后,不吉利13号星期五的迷信说法开始流传。
圣殿骑士之说不同寻常,因为这个理论预先假定了13号星期五是世上第一个人们对数字13的迷信。然而与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是,没有历史证据能够证明13号星期五的迷信是出现在20世纪之前。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的《迷信词典》(Dictionaryofsuperstitions),第一个有史料记载的13号星期五的迷信出现在1913年,这是在圣殿骑士消亡的7个世纪之后。
二、“词”的别称是什么
“词”的别称: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小令、中调、长调、笛谱、寓声乐府、近体乐府。
1、曲子词
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曲子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共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所以柳永的词也就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2、诗余
诗余宋代已有此称。后人对此所作解释颇有分歧。一般认为这是把词作为诗的余绪。一说,词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称词为诗余,说明诗歌在形式上的演变。这两种看法,均非定论,不过诗余这个称呼倒是流传了下来。宋人词集中题名为诗余的有张耒的《柯山诗余》、韩元吉的《南涧诗余》等。清代沈辰垣选录唐至明词九千余首,辑集成书,名为《历代诗余》。
3、乐府
乐府一词始于秦,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职能在于收集民歌,加以润色,配上音乐,供朝廷典礼、宴会时歌唱。于是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不论是民间采集的歌谣还是文人创作的歌诗,只要能够入乐,均称为乐府,也有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来文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宋人词集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苏轼的《东坡乐府》等。词评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清代宋翔凤的《乐府余论》。
4、琴趣
词在起初,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人自谓其词协律动听,故有此称。宋人以词系曲而歌,关乎音律,可谓琴趣,而词乐又不及琴趣古雅,故称外篇,所以词便有了琴趣外篇的雅号,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即自名其词集为《山谷琴趣外篇》,欧阳修的词集为《醉翁琴趣外篇》。清人则删去外篇,径以琴趣名词。
5、乐章
现在的乐章,是指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大合唱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但在古代,因为词和音乐的关系密切,故古人也把词称为乐章。如宋代词人柳永就有词集《乐章集》。
6、长短句
指韵文中句法长短不齐的作品,一般用为词的别称。词所以采用长短句,是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又须依照曲调的拍节。现传宋人词集中,题名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刘克庄的《后村长短句》等。
7、小令
小令即篇幅短小,精炼含蓄的小词,一般整首内容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比如《十六字令》《浣溪沙》等。
根据《宋词常识必读》记载,小令是从酒令发展过来的。为了助兴,文人为旧酒令填写新内容,歌妓即席演唱。促使酒令向小令发展。张炎在《词源.令曲》中说,小令是词中最难写好的,就像诗中的绝句一样难写。因为字数少,不能出现无意义的字。
8、中调
中调即篇幅相对小令来说要长一些,整篇内容字数在五十九到九十字之间。比如;《江城子》,《念奴娇》等。
9、长调
就是篇幅比较长的词,字数在九十一字以上。如《九张机》《六州歌头》等上面三种根据篇幅的长短的分法是明代“顾从敬”的《类编草堂诗余》中的分法。
10、歌曲
如姜夔的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
关于本次关乎于是什么意思和“词”的别称是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