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故事励志故事

发生在餐桌上的一件事,餐桌下的故事

2025-07-22 17:47:55励志故事0人已围观

简介  
超市货架上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多,有“有机鸡蛋”、“有机蔬菜”、“有机牛奶”

  超市货架上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多,有“有机鸡蛋”、“有机蔬菜”、“有机牛奶”。

  你知道为什么用了“有机”这个词价格就翻倍了吗?

  为什么这么贵还有人愿意为“有机”买单?

  有机食品在市场悄然兴起。

  这得从餐桌上的危机说起。

   20世纪50年代前后,欧美爆发了大规模的食源性疫情。更令人不安的是,导致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这让医学专家不知所措。

  玛丽安麦克奈尔是一名资深记者和作家,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她以实际采访经验和后续纪录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细菌的精彩故事。

  书籍《餐桌上的危机》

  书中提到,耐药菌是食源性流行病的罪魁祸首。

  据统计,耐药细菌每年导致70多万人死亡,导致数百万人罹患各种疾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00多万例感染病例,消耗了数十亿的医疗预算。

  据预测,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性将给世界带来100万亿美元的损失,每年将有超过100万人丧生。以上绝非危言耸听。

  面对来势汹汹的耐药细菌,我们尝试了一种又一种新的抗生素,但细菌适应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遏制耐药菌,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那时候,任何操作都会很危险。如果你去医院拔了一颗牙,第二天你可能会口腔感染。如果你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摔倒擦伤了皮肤,你可能会伤口化脓。最后,感染会扩散,危及你的生命。

  耐药菌是食源性流行病的罪魁祸首。

  但是为什么细菌有这么强的适应性呢?

  第一,人类滥用抗生素,为耐药菌提供了条件。

  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自己。自从抗生素产生以来,我们一直如此依赖它,以至于各种滥用不断重复。

   (一)人们对抗生素不了解,随便用。

  在20世纪,关于抗生素的知识还没有普及,很多人误把抗生素当成神药,以为可以对抗一切疾病。

  有些病毒感染让医生开抗生素,却没有对症下药,反而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有那些疗程前不遵医嘱,给没有医保的朋友存抗生素的。欧美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缺乏监管,任何人都可以从药店买到抗生素,无需处方。也有很多厂家通过在润喉片、外用药膏、口香糖、牙膏、口红等商品中添加抗生素来制造噱头,使抗生素被滥用。

  人们对抗生素了解不多,随意使用。

  如果说人类滥用抗生素导致了耐药菌的快速进化,那么你肯定没想到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使用频率更高。

  据说美国80%以上、世界50%以上的抗生素都是用在牲畜身上的,比如动物生长促进剂、疾病预防剂、食品防腐剂等等。

   (二)追求急功近利,大量用于牲畜饲养。

  说起抗生素是如何应用到牲畜养殖上的,这个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前线的紧急情况,士兵们急需蛋白质的补充,对鸡肉的需求增加了两倍多,达到每年10万亿磅。但是战争结束后,鸡肉的需求没有那么大了,市场迅速萎缩。但养殖规模一时难以缩减,避免亏损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养殖成本。

  于是,养殖企业开始用廉价的大豆代替原来的高营养鳀鱼鱼粉。虽然降低了饲料成本,但肉鸡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下的软壳蛋不受欢迎。

  这时,有人发现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可以增加体重。这个发现简直是雷击,一拍即合。

  从那时起,从20世纪40年代到2013年,70多年来,美国水产养殖公司在不知道作用原理或潜在危害的情况下,将抗生素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

  抗生素在农场中被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

  后来相关专家终于意识到抗药性的巨大危害,多次叫停动物生长促进剂。然而,养殖企业却以防病剂的名义,规避监管,开出动物生长促进剂剂量20倍的抗生素来预防牲畜疾病。而这一措施不仅助长了耐药菌的滋生,也给那些养殖户提供了偷懒的机会。3354就算谷仓拥挤,粪便堆积,害虫成群,也没事。反正抗生素是可以防病的。就这样,危机悄然而至。

  更有甚者将抗生素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直接将肉浸泡在抗生素的稀溶液中作为食品防腐剂。著名的有:氰胺公司的“不朽”技术,辉瑞公司的“生物稳定性”技术。据称,有了这种保鲜技术,鸡肉可以运输到200英里之外而不被冷冻,即使冷藏也不会变质。

  从生长促进剂、疾病预防剂到食品防腐剂。

  凡事有利有弊。肉类表面的抗生素膜确实起到了保鲜防腐的作用,高温加热后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在加工烹饪过程中,相关人员可能携带抗生素,会潜移默化地助长耐药菌的嚣张气焰。

  果不其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爆发了数十起食源性流行病,使得相关机构不得不重视并介入调查。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发现了一个完全封闭的证据链,并提交了上诉状。2013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农业抗生素的联邦政府控制令。当时人类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期被困在耐药细菌的阴影下。

  第二,耐药菌的基因结构是独特的,是不断进化的。

  那么,细菌是如何产生耐药性的呢?细菌改变其细胞壁的结构,使药物分子无法附着其上,或者形成一个小泵将进入细胞壁的药物喷出。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的进化。

  更何况,耐药基因位于薄

  胞质粒中,不仅能通过细胞分裂遗传,而且可以直接从一个细菌的细胞里跳到另一个细菌上。只要有足够的繁殖空间,具有耐药性基因的细菌可以大量繁殖,并且把耐药性基因传播给其他细菌。

  三是耐药菌能“出圈儿”了。

  动物身上的耐药菌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呢?原本医学界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把抗生素分为农用和人类医疗两块,就可以杜绝药效降低的可能发生。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这样。给禽畜使用的药物结构和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大致相同,一旦在动物身上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同样的,用在人类身上的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动物身上的耐药菌会逃离养殖场来到人类身上

  耐药菌从养殖场的禽畜逃离有很多路径,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感染伴随着脓肿藏在肉品里,在屠宰场加工过程中散播开来,污染了清洗禽畜的冰浴池,最终侵入了工人手上身上的伤口;养殖场工人或附近住户用禽畜粪便浇灌田地,农作物并未完全吸收,经过暴雨冲洗,一部分流入地下,一部分随着溪流进入江海湖泊;还有可能,养殖场扬起的烟尘随风飘散过程中把耐药菌带到了其他地方;更可怕的,是在养殖场生活和工作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充当了无形的耐药菌的交通工具,把它们带到了各个地方。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有办法战胜耐药菌。

  那就没有办法能够制止耐药菌的繁殖扩散吗?总是有的。

  一是法国“红标签”项目做出了表率。

  法国养殖业自发成立了“红标签”项目,承诺不使用抗生素。他们把家禽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结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天肉鸡在栅栏间飞上飞下,在松树间奔跑追逐,到了夜里回厂房休息。

  家禽在林间奔跑追逐

  该项目里,饲料由家禽养殖专业博士学位的专家精心调配,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百分之八十的玉米,辅以豆类和植物蛋白添加剂。白天家禽也会在田间觅食昆虫。每年收获季节过后,也会让肉鸡去啄食地上的葡萄,还能顺带给葡萄树除除虫害施施肥。

  虽然“红标签”项目对场房大小、数量、家禽活动空间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养殖成本提高了两倍多,但好处也是明显的。——“红标签”项目里养殖的肉鸡更健康,沙门氏菌检出率仅有百分之三。肉质也更有弹性,提供了美味保证。不出三年,“红标签”项目抢占了法国本土家禽肉品市场五分之三的份额。

  二是现代集约化养殖有了突破口。

  2010年在荷兰,经过政府和养殖户双方认可,针对抗生素使用,出台了严格的国家标准。要求只有在兽医开具处方后才能给禽畜喂食抗生素。并且养殖户要和兽医签订合同,提交ZF备案,开出的每张处方必须要录入国家数据库备查。相关部门开发算法评估,并给养殖企业设定了使用频率的目标,并以此给农场评级定档,要求肉鸡使用抗生素不能多于每年15天,肉猪不能多于每年10天。

  现代集约化养殖,保持环境卫生,确保禽畜不生病

  美国在欧洲国家相继在“拒绝抗生素”问题上动真格后,也开始杜绝使用农用抗生素。

  他们在集约化养殖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鸡蛋孵化时,采用婴儿柔湿巾擦鸡蛋的方法替代了注射庆大霉素,也能不破坏蜡质层还保证了清洁;鸡苗出生后注射疫苗,这样一来,存活率也不比使用抗生素时低。

  养殖人员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全素饲料易于消化不容易生病。并且还在饲料中加入了益生元、益生菌成分,有助肉鸡吸收养分。

  在养殖环境卫生上,也下了硬功夫。使用了新型畜棚清洁剂,用有益菌把病原体的生存空间占满。时刻保持鸡舍清洁,在养殖的两批肉鸡之间进行堆肥处理,确保温度高到足以杀死所有致病菌。

  有机食品对应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健康环保

  这些就是后来“有机”食品的雏形。慢慢的,“有机”成了健康美味的代名词。这是用更高的成本,更负责任的态度态度打下的基础,也是用无数人性命换来的教训。那种简单粗放、敷衍搪塞的风格终将被市场被群众所摒弃。

  故事说完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以前,欧美国家在禽畜养殖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收益,可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及时走上正道,才没有引发更大的灾难。那么今后希望我们能够及时借鉴他们的错误,筑牢抵御风险的堤坝。@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食品安全#​#餐桌上的危机#​#滥用抗生素#​

  标签:

Tags: 励志故事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